刘歆就负责这些经典的整理工作。
此前,“述而不作”的孔子也做经典的整理。
为什么藏起来不用了呢?
是因为《周易》。
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
《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孔子整理的,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那么如何占卜呢?
经里边没有写,讲阴阳与太极的是对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为孔子所撰。
《传》的内容从哪里来的呢?
从连山和归藏。
也就是说,孔子整理出了《易传》之后,一个由《周易》主导并生发出来的六经,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封建帝王的道统,
那么,《连山》,《归藏》呢,基本理论被提取出来变成了《易传》。
剩下的看似没什么用,就被束之高阁。
慢慢被人淡忘,以至于丢失。
有人曾怀疑,《连山》、《归藏》这两个名目便是刘歆虚造出来的,他伪造的依据便是《山海经》。
《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在古代不止一种,这看看《左传》即可明白。秦火不焚卜筮之书,故到了汉代,自然还会流传下来不少,《周易》便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但不甚显著。刘歆曾领校中秘图书,他肯定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编写《周礼》时,除了写上《周易》外,又决定再写上两种古易,以凑足“三易”之数。同时他又发现这其中的一些古易书的内容和《山海经》的内容很有联系,这看看晋代郭璞注《山海经》时多引用《归藏》(此书乃战国时代的一种古易,晋代出自汲冢,原名并非《归藏》)即可明白。所以,刘歆便根据《山海经》和易理虚拟了两个古易名。 《山海经》是由《五藏山经》和《海经》两部分组成,《五藏山经》为一部分,简称《山经》;《海经》则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并称,其中《海外四经》又称为《大荒经》。我们看看《山经》所记,的确是一山连一山,山山不断,是一部名副其实的“连山”之书,所以就根据此拟定了《连山》这个书名。又根据《海经》和《大荒经》拟出了《归藏》一名,海属水,在《周易》中属于坎卦,《说卦》云:“坎者,水也。……万物之所归也”,从中取了个“归”字;大荒即大地,在《周易》中属坤卦,《说卦》云:“乾以君之,坤以藏之”,从中取了个“藏”字,二者合一,《归藏》这个名目就产生了。 所以,《连山》这个名目和《归藏》一样,实出于刘歆的伪造,不足据信。正因为它的名称后出而且之后所出之书真伪混杂,故历代学者对《连山》或信或疑、或是或否,聚讼纷纭,了无定谳(参阅《玉函山房辑佚书》辑《连山·附诸家论说》)
甚至当代与学者认为,《山海经》确实是《连山易》,《大荒经》确实是《归藏易》。--《山海经是易经的祖源经》 来源:宙心文化公众号
有一定道理啊。
“一部《山海经》,是《易经》的老祖宗。《山海经》是《连山易》,《大荒经》是《归藏易》。尽管我们要完全证实《山海经》、《大荒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与《归藏易》,还有很大的难度,甚至可能由于前人的整理、改编而造成的破坏,最终无法完全证实,但作为易经思想性材料,我们应该把《山海经》作为易经思想对象。确立这一思想,我们就可以有这样的认识:《连山易》原来不叫《连山易》,而叫《山海经》。”
这个发现很珍贵,论证没那么简单。
“要完全证实《山海经》、《大荒经》是《周易》之前的《连山易》与《归藏易》,还有很大的难度。”
起码,现存的《山海经》经文是无法证明的。
后人经常会提到“山海经古经文”。
或许“山海经古经文”能证明《连山易》与《归藏易》的存在,但是也流失了。
想起《西游记》来。
与其同时的还有一部《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地理史籍,又称《西域记》,12卷。玄奘述,辩机撰文。
本书系玄奘奉唐太宗敕命而著,贞观二十年(646年)成书。
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3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记述了玄奘所亲历110个及得之传闻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
同样的时玄奘西天取经的所见所闻,《大唐西域记》和神话小说《西游记》有什么关系呢?
一明一暗,一虚一实。
《大唐西域记》时可以公开发表的纪实文章,跟我们看到的《山海经》差不多。
《西游记》是西天取经的心法。
《山海经》的心法呢?
就是易经,连山与归藏。
作者:高松(山海经研究院院长) 来源:《山海经与古易经》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