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文/邱 林
热闹了几天的网络主播罗永浩和西贝预制菜的论战,似乎告一段落了。近日,西贝集团董事长贾国龙公开认错,明显想让事情尽快过去。但他心里肯定有疙瘩,所以恶心了罗永浩一把,说罗永浩是“网络黑嘴”。
通过这件事,罗永浩的身份也曝光了,他有三重身份——科技创业者、播客对话者、主播。目前来看,他最具有商业变现能力的,就是主播身份。对于他来说,西贝预制菜是漂亮的一战,设置议题,顺应民意。如今,罗永浩人设反转,他说支持自己的人有90%,俨然成了舆论场的正义化身。
本月上旬,罗永浩在策划、选择议题中,把目标对准了西贝预制菜。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吐槽西贝莜面村“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并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注明预制菜使用情况,舆论场一片哗然。随后,全国自上而下,包括北京的几家主流媒体均发文强烈批评西贝。而这时,贾国龙却选择硬刚罗永浩,反而成了舆论场攻击的对象。
由于受罗永浩言论的冲击,西贝近期的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同时,还可能影响到西贝上市。据悉,西贝是计划在2026年上市,现在正是冲刺IPO的关键时期,一旦上市,百亿市值是妥妥的。通过这番论战,明年能否上市,还有待于观察。
不可否定,靠嘴吃饭,的确能给罗永浩带来实际收益,尤其在他熟悉的直播间里,表达和话语直接转化为真金白银。据第三方数据平台达多多的统计显示,9月11日至15日,罗永浩大战西贝期间,直播间累计吸引1200万人次观看,销售额最高估计为5000万元。特别是9月14日达到峰值,660万人涌入直播间,当天销售额最高预估为2500万元。
这不是罗永浩第一次吃到自己挑起的社会热点议题带来的流量红利。根据公开报道,他策划或深度参与的网络战有以下几次:一是西门子冰箱维权事件(2011年)、二是与方舟子的论战(2012年)、三是与王自如的直播辩论(2014年)。尤其是2023年12月,他与东方甄选小作文风波期间,罗永浩就多次发声,相关话题接连登上热搜。当时,直播间吸引1.04亿人次观看,比前一个月超出3000万人次。罗永浩收获的不仅是商业收益,还有公众形象的塑造。
罗永浩作为互联网的网红,其炒作能力堪称一流,可以说是行业的标杆。每次罗永浩策划的议题,总会挑起与一家知名企业的冲突,这几乎成了他的成功案例。他的每一次发声,都能够引起广泛的反响,从而使得原本沉默的企业不得不做出回应。他不仅屡试不爽,各种上蹿下跳,带节奏搅浑水,结果都摆在那里了,企业都被扒一层皮。
从罗永浩初次进入手机行业的“口水战”,到最近与西贝预制菜的对峙,这种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为他吸引了更多的粉丝和支持者。通过这种方式,他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了“打破旧规则”的市场颠覆者。
当然,罗永浩这样做也会付出相应代价的。他这种炒作看似很高明,但也漏洞百出。他抓住一件事无限放大,疯狂炒作,频繁复制此类模式,会加剧舆论场“吵架>共识”的恶性循环。预制菜一事本可通过专业讨论推动标准细化,结果在“贵+恶心”二元对立中失焦,导致行业集体背锅,企业正常经营节奏被打乱,消费者与企业的信任成本整体抬升。
从本质上说,罗永浩喜欢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实际上就是为了个人利益——在流量驱动商业变现中获得收益。通过争议话题吸引眼球,如西贝预制菜争论,迅速提升他的品牌销量和个人影响力。
罗永浩作为一个主播和知名人士,如果过度炒作必将损害其公信力,长此下去,可能引发消费者疲劳和监管部门关注。尤其是挑起社会热点精心炒作,并当成个人流量的杠杆,终将面临“信任流失—法律风险—平台限制—人设崩塌—社会反噬”的多米诺效应。毕竟,他再高明的议题炒作,也难逃被议题反噬的结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