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說,直接上圖
就是這兩個版本是中國最好的 ——也就是全譯本/足譯本 一千零一夜本來就是成人讀物, 裡面有很多露骨的描述的。 如果你想認真讀的話 建議是這兩個版本比較好。
————————————————————
另: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阿拉丁神燈 這兩個都不是 一千零一夜裡的故事哦, 不要理解錯了
見到納訓迷信者,我就想笑。
納訓只是佔了先行者的便利。
你們當年都是看了他的潔本(閹割版)開頭吧。
聰明的,你當年能猜到兩個國王幹掉王后的原因嗎?
起碼我是沒有。文中4處都描寫的就是「唱歌嬉鬧」。汗,當年純潔的我心目中想像王后們載蹈載歌
,宛若新聞聯播中等候朝鮮元首接見的花朵們那樣美好.
.突然國王那種黑胖大漢跳出來亂砍亂殺...慘不忍睹啊。
當年覺得兩個國王是毫無道理的妒忌殺人狂啊有木有
有沒有同學想挺身而出捍衛王后的權利呢,哈哈哈。
(其他版本,起碼還有點邊,比如裸體擁抱什麼。
就算也是太監版,起碼還有出水的地方,他老人家則是全部幹掉了。
若此行徑,怎麼有臉叫翻譯,信達雅三個字難道要改為篡離潔(閹)?
)
ps李唯中版本有epub格式的出來了.,大家自行搜索。
另外的細節的翻譯,哈哈,也不過如此。——據:《一千零一夜》中譯本版本比較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盜》並沒有...收入,身份有些可疑,但確實是一篇非常經典的故事。納訓的翻譯錯誤一是關於匪徒找到阿里巴巴的時間,二是關於第39和第40名大盜的下場。
關於匪徒找到阿里巴巴的時間,納訓的譯文是這樣說的:匪徒找到縫合高西睦屍體的裁縫,裁縫對匪徒說「昨天,我坐在一間黑房裡,把一具屍體給縫合起來了」(P117)。按此說法,匪徒在高西睦葬禮後的第二天就找到高西睦的家,第五天38個大盜就來到了高西睦的家去殺阿里巴巴。可是阿里巴巴是在葬禮後,「四十天的孝期過了」(P116),才娶了高西睦的妻子為妻、並住到高西睦家的。所以「昨天」的說法邏輯上不通。
看看李唯中的譯文是怎麼說的:匪徒找到縫合卡西姆屍體的皮匠,皮匠對匪徒說「前些天,我還在一間黑洞洞的屋子裡,給人家縫合了一具碎屍呢」(P456)。「前些天」是個含糊詞,老皮匠將四、五十天前的事說成「前些天」符合他略帶自得的心態,邏輯上就通了。
關於第39和第40名大盜的下場,納訓的譯文是這樣說的:「匪首重罰那個被指為虛報情況的匪徒,當眾把他拘禁起來。......匪首怒不可遏,大發雷霆,把第二個差役又拘禁起來。」(P119)。隨後的文章里就再也沒提這兩個被「拘禁」的大盜了,阿里巴巴的女僕只殺死了38個大盜,那倆個大盜竟不知所蹤了,不合常理。
看看李唯中的譯文是怎麼說的:「首領示意手下人將那個進城探聽情況的盜匪拉出洞外殺掉了。......盜匪首領回到山洞,怒不可遏,大發雷霆,下令處死了第二個探匪。」(P458-459)。李唯中說這第39和第40名大盜被匪首提前「處死了」,於是後面發生的一切就順理成章了。納訓譯成「拘禁」明顯是錯了.
我個人比較喜歡李維中的花山版,但是文學特別是翻譯文學,有時候多讀幾個版本,反而能感覺到柳暗花明另一村的感覺,其實不一定要非納訓就是李維中,或者非足本不讀,因為沒有所謂的完美版本存在(連華山版也有沒分夜的缺點)。
同理,其實也是通過這問題我才知道幾個有代表性的故事不是一千零一夜故事的說法,就偷閑去查了一下,這結果也是存下來讓自己有空仔細看。
其實對於版本的選擇問題主要是各位藏書愛好者,要是給孩子看...11歲以前還是買適齡畫冊吧。
目前《一千零一夜》人們最認可的兩個翻譯版本
一個是納訓84年完成的潔版(和那啥沾邊的內容全部和諧),這個沒的說,首選人民文藝出版社,書店裡那些帶著金色花紋的墨綠色《一千零一夜》是大量八零後、九零後的回憶。
「潔」的程度可以看看這篇,引自http://i.mtime.com/arfa1talk/blog/7595066/
最近在重讀《一千零一夜》。
手裡有三個版本,分別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三卷本《一千零一夜》、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名著名譯」系列《一千零一夜》和譯林出版社2001年出版《天方夜譚》。三個版本都是選譯,不是全本。人文社的兩個版本都是大家納訓所譯,2003年的版本則是從納訓後來翻譯的六卷本中選錄的,所以有一些三卷本中沒有的故事。譯林的這本則是由一群人所譯,也有一些故事是那兩版人文社的所沒有的。所以,我是三個版本參照著讀。
這參照著一讀,倒還讀出了點兒意思。
意思一:人文社的原來是個「潔本」。
我最早看的就是人文社納訓的譯本,當時感覺這部阿拉伯民間故事真是純純的可愛,現在想來又覺得是純純的奇怪:一部千百年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集怎麼就沒有一點兒低級趣味的黃段子?《聊齋志異》里的黃段子還比比皆是呢,難道阿拉伯人民是一群「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看了譯林的新譯《天方夜譚》後,終於明白了人文社的是「潔本」。
試舉一例,《腳夫和巴格達三個女人的故事》:
人文社(納訓譯):「她聽了很高興,站起來,拉著我的手,跨過一道拱門,來到一間小巧別緻的浴室里。她坐在一個褥墊上,叫我坐在她的身旁,拿麝香糖水喂我。(P271)」
譯林社(葛鐵英譯):「見我同意,她高興極了。於是,她站起身拉著我的手,我們一起穿過一道拱門,走進一件造型別緻的浴室。我們各自脫下衣服。她走到池中坐在台階上,然後招呼我過去坐在她的旁邊。稍頃,她端來一碗麝香糖水送到我嘴邊給我喝。(P93)」
人文社連脫衣服也不允許,因為這有著強烈的性暗示。譯林社的雖然脫了衣服,但我認為他的也有刪節,「稍頃」兩字露出了痕迹。
另一個是李維中98年完成的足本,按照序中所言,他按照開羅1835年出版的布拉克本,幾乎沒刪減原著的和諧細節,還把之前沒有人翻譯的幾個低俗故事一併翻譯,可以說,是個滿足強迫症需求的版本。
不過真的那麼容易滿足,就不是強迫症了,李維中版也有很多版本,388的花山版、588的寧夏版、四位數往上走的台灣遠流版、還有238元的南海版...怎麼選呢
我個人的意見,遠流版資料太少,不予置評;南海版淘寶百元左右就能搞定,但是印刷質量貌似有問題(不排除盜版書的可能),大部分人還是糾結花山版或者寧夏版,兩者的出版時間花山版在前,寧夏版在後,文字有細微不同,但不影響閱讀理解,除此之外還有這些不同:
花山版:不分夜,詩句仿照我國古體詩翻譯
寧夏版:分夜講述(粗略記錄了國王的行房頻率),詩句是按照現代詩進行翻譯
印刷質量、字體什麼的,正好有百度貼吧一個帖子進行了簡單對比,
大家可以到「【圖片】【一千零一夜】花山版與寧夏版的對比_一千零一夜吧_百度貼吧」看一下
這裡簡單貼幾張對比圖,以作參考,侵刪
寧夏版
名《引子》
花山版
名《國王舍赫亞爾兄弟》
還有分夜的區別
寧夏版 《第一夜》結尾,《第二夜》開頭
花山版
《商人與魔鬼的故事》故事中
寧夏版 《第二夜》結尾,《第三夜》開頭
花山版
《商人與魔鬼》結尾,《漁夫與魔鬼》開頭
PS:接著是我對另外幾個故事的考據信息....因為上班寫的,沒什麼時間整理,翻譯也是機翻,湊活看吧。
先查了下wiki,按wiki的說法,阿拉丁、阿里巴巴、甚至還有辛巴達的故事,都不存在於原始版的《一千零一夜》,百度百科只提到阿里丁和阿里巴巴的故事不存在於埃及1835年出版的布拉克本(不過這點上百度百科專業性真的太差了,幾個故事的單體詞條還是有一句「源自一千零一夜」)以下是wiki原文(引自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那麼這幾個膾炙人口的故事源自何處呢?維基在他們各自的詞條上也有描述內容,因時間有限,我暫時機翻一下,有心人想刨根問題就跟著這些線索走吧,標題就是引用鏈接,可以點進去直接到wiki頁面
1.Sinbad the Sailor
Origins and sources[edit]
The tales of Sinbad are a relatively late addition to the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 they dont feature in the earliest 14th-century manuscript, and appear as an independent cycle in 17th and 18th century collections. The first known point at which they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ights is a Turkish collection dated 1637. One of several possible etymologies of the name is Sindh and the Persian word bad, which means wind. This would give a plausible meaning of "Sindh-wind" after Sindh province in present-day Pakistan.
Traceable influences include the Homeric epics (long familiar in the Arabic-speaking world, having been translated into that language as long ago as the 8th century A.D., at the court of the Caliph al-Mahdi), Pseudo-Callistheness "Life of Alexander" from the late-3rd/early 4th century A.D. via the 9th century "Book of Animals" of al-Jahiz, and, even earlier, in the ancient Egyptian "Tale of the Shipwrecked Sailor". More "recent" sources include Abbasid works such the "Wonders of the Created World", reflecting the experiences of 13th century Arab mariners who braved the Indian Ocean.[1]
The Sinbad cycle is set in the reign of the Abbasid Caliph Harun al-Rashid (786-809). It first appeared in English as tale 120 in Volume 6 of Sir Richard Burtons 1885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2][3][4]
來源和來源[編輯]
辛巴達的故事是一個相對較晚,除了一千零一夜–他們沒有在最早的第十四世紀的手稿,出現在第十七和第十八世紀收藏獨立循環。第一個已知的與之相關的點是一個1637歲的土耳其收藏。一個可能的名字的詞源是信德和波斯語單詞BaD,這意味著風。這會給一個合理的意義「信德信德省風」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後。
可追溯的影響包括荷馬史詩(長熟悉阿拉伯語世界,被翻譯成的語言早在公元八世紀,在哈里發馬赫迪法院),Pseudo Callisthenes的「亞力山大的一生」從late-3rd /四世紀初公元九世紀通過的」動物書」的al Jahiz,而且,甚至更早,在古埃及的傳說」失事船隻的水手」。「最近」的來源包括阿巴斯作品「奇蹟的創造了世界」,反映了十三世紀阿拉伯水手冒著印度洋的經驗。[ 1 ]
辛巴達周期設置在阿巴斯哈里發哈倫拉希德統治(786-809)。它最早出現在《聖經》第120卷第6卷中,是理查德·伯頓爵士《一千零一夜書》1885譯本的第4卷。[ 2 ] [ 3 ]頁]
2.Ali Baba - Wikipedia
Textual history[edit]
The tale was added to the story collection One Thousand and One Nights by one of its European translators, Antoine Galland, who called his volumes Les Mille et Une Nuits (1704–1717). Galland was an 18th-century French Orientalist who may have heard it in oral form from a Middle Eastern story-teller from Aleppo, in modern-day Syria. In any case, the earliest known text of the story is Gallands French version. Richard F. Burton included it in the supplemental volumes (rather than the main collection of stories) of his translation (published as The Book of the Thousand Nights and a Night) and thought its origins were Greek Cypriot.[1]
The American Orientalist Duncan Black MacDonald discovered an Arabic-language manuscript of the story at the Bodleian Library;[2] however, this was later found to be a counterfeit.[3]
文本歷史[編輯]
這個故事是由一個歐洲的翻譯家,Antoine Galland加入到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誰叫他卷萊斯米爾等新英格蘭尼伊(1704–1717)。Galland是十八世紀法國東方學家們可能聽過這樣的口頭形式從阿勒頗中東的故事,在現代的敘利亞。在任何情況下,已知最早的文字的故事是Galland的法語版。Richard F. Burton把這本書收錄在他的譯文的補充卷中(而不是主要的故事集)中,並認為它的起源是希臘語塞普勒斯語。(1)
美國東方學家鄧肯麥克唐納德發現了一個黑色的阿拉伯文手稿的故事在博德利圖書館;[ 2 ]然而,這後來被發現是偽造的。[ 3 ]
3.Aladdin - Wikipedia
Sources[edit]
No Arabic source has been traced for the tale, which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book Les Mille et Une Nuits by its French translator, Antoine Galland, who heard it from a Syrian storyteller from Aleppo. Gallands diary (March 25, 1709) records that he met the Maronite scholar, by name Youhenna Diab ("Hanna"), who had been brought from Aleppo to Paris by Paul Lucas, a celebrated French traveller. Gallands diary also tells that his translation of "Aladdin" was made in the winter of 1709–10. It was included in his volumes ix and x of the Nights, published in 1710.
John Payne, in Aladdin and the Enchanted Lamp and Other Stories (London 1901), gives details of Gallands encounter with the man he referred to as "Hanna" and the discovery in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in Paris of two Arabic manuscripts containing Aladdin (with two more of the "interpolated" tales). One was written by a Syrian Christian priest living in Paris, named Dionysios Shawish, alias Dom Denis Chavis. The other is supposed to be a copy Mikhail Sabbagh made of a manuscript written in Baghdad in 1703. It was purchased by the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at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owever, modern scholars such as Muhsin Mahdi[2] and Husain Haddawy[3] claim that both manuscripts are forgeries—"back-translations" of Gallands text into Arabic.
來源[編輯]
沒有阿拉伯源已跟蹤的故事,被納入本書萊斯米爾等新英格蘭尼伊以法語翻譯,Antoine Galland,來自阿勒頗敘利亞的說書人聽到誰。加朗的日記(1709年3月25日),他遇到了龍族學者記錄,Youhenna Diab的名字(「漢娜」),曾從阿勒頗帶到巴黎的Paul Lucas,一個著名的法國旅行。加朗的日記也告訴他翻譯的「阿拉丁」是1709–10冬天了。它被收錄在他的第九卷和《X夜》中,發表於1710。
John Payne、阿拉丁和神燈及其他故事(倫敦1901),詳細介紹了加朗的遭遇,他被稱為「漢娜」,發現在bibliothè闕國立巴黎兩含阿拉丁阿拉伯手稿(有兩個更多的「插值」的故事)。一個是由敘利亞基督教牧師在巴黎生活,寫的名叫Dionysios Shawish,別名丹尼斯朱蒂。其他的應該是複製Mikhail Sabbagh的手稿在巴格達1703。它是通過購買bibliothè闕公司十九世紀結束的時候。然而,現代學者如Muhsin Mahdi [ 2 ]和Husain Haddawy [ 3 ]認為兩手稿是偽造的「回譯」Galland的文本為阿拉伯語。
人文版都是潔本。後來又出了兩個版本,花山和寧夏。都是李唯中譯的。寧夏按傳統的分夜敘事,花山不分夜,按邏輯編排,這是兩個最大的區別。但是,花山有三個好處,第一,價格更優惠,現在某寶只賣兩百多,平均一本二十幾塊,精裝,還算合理;第二,插圖更精美,這種x啟蒙或者x技巧類書籍,沒有插圖不好學習;第三,詩歌翻譯不錯。那個分夜不分夜的,我覺得沒什麼。
國內盛行的外國神話全都是改編刪節本,由於這需投合國情、投合教育和政治的需求,不可能允許把不適宜的內容傳播給青少年的。說實話 花山作為一家文藝出版社 文學藝術類書籍是它的強項 花山成立於1982年時刻不算短了 在這段時刻里它出的書比較謹慎 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 我對他形象不錯 特別是他出的幾本全集 都不錯 我自己買了一套《周作人全集》 並且花山在河北 和北京的各大出版社關係密切 所以出版的質量是有確保的 南海出版社是海南海口的出版社 成名很早 我最早知道南海是由於《聖鬥士》但是 南海出版社樸實以盈利為意圖 出的東西良莠不齊 賣的好的書裝楨精巧 質量也好 但有些就偷工減料
所以我傾向於花山 這是從出版社的狀況來看的
方才看了一下你的兩本書 我認為花山的沒有問題 是忠誠於原著的
僅僅出版風格不同 沒有什麼可憂慮的 價格嘛 精裝的自然貴一些
攜帶方便也不至於天天帶著這本書 仍是閑下來在家裡看的狀況更多一些 有一本精裝書在手 感覺會很好的
這是我的一點定見 希望你做出正確的決定
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當然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只是譯名不一樣。
比如:《俠女奴》(即《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
《航海述奇》(今譯《辛伯達航海旅行的故事》)
推薦閱讀: